
10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全国师范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师范类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海南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盛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师范类专业工作委员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K云体育官方入口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理科事业部物理分社、《大学物理》期刊及海南省物理学会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多所知名高校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海口,共话物理教育发展新路径。
会议期间,恰逢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全体与会人员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共同缅怀这位科学巨匠。
集体缅怀:致敬科学泰斗 传承精神力量

10月19日,大会开幕式暨缅怀杨振宁先生活动在田家炳二楼报告厅举行,海南师范大学K云体育官方入口院长彭鸿雁教授主持活动。现场播放了回顾杨振宁先生辉煌一生的纪念视频,全体与会人员在肃穆的氛围中集体默哀,向这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巨擘致以深切哀思与崇高敬意。
海南师范大学校长聂清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王青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师范类专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宋峰教授,《大学物理》编辑部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桑海波教授分别致辞,深情悼念杨振宁先生。宋峰教授回忆了杨先生当年参观其实验室时的亲切寄语与殷切嘱托,并现场朗诵了缅怀诗词,真切抒发了科学界痛失泰斗的悲恸之情;桑海波教授分享了杨振宁先生与《大学物理》期刊的深厚渊源,追忆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浓厚的家国情怀。
开幕式:锚定AI赋能 共绘师范教育新蓝图
开幕式上,聂清斌校长在致辞中强调,本次研讨会精准回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聚焦物理师范专业 “人工智能+教育” 新生态构建,探索AI赋能物理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对深化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提升师范类专业物理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宋峰教授与桑海波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全国师范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他们表示,研讨会为师范教育的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与创新发展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师范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责任担当。
随后,王青教授作了题为《AI时代的师范教育》的主旨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AI技术对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影响,明确了师范教育的转型路径,并阐述了AI时代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一报告为师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通过培养掌握AI技术的教师群体、保障教育公平、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塑造未来教育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思路。





 研讨交流:聚焦核心议题 碰撞教育智慧
开幕式后,学术研讨交流环节有序开展。北京大学曹庆宏、陕西师范大学高健智、东北师范大学李金环、海南师范大学刘晓莹等来自高校及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围绕 “物理教育中心的转移、物理专业师范认证与专业建设、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建设、中学教学实践、AI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物理学教师人才培养、物理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 等核心议题,分享研究成果,展开深度探讨。
高健智解读了物理专业师范认证的核心标准,并分享了陕西师范大学在认证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创新举措;李金环阐释了师范认证的核心逻辑与要求,提出了以认证为契机推进专业内涵建设的路径,并指出了专业建设中的常见误区与突破方向;刘晓莹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门槛,助力精准补漏,同时让教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学生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教师角色从 “知识的传授者” 向 “学习的引导者” 转变;李银介绍了AI技术在辅助 “ETA四美三开” 教学理念落地中的应用,实现了理论向可操作、可量化教学环节的转化,增强了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刘自然阐述了 “双核共生” 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与核心内容,提出通过动态分流机制,依据学生志趣与潜能实施精准培养;吴波分析了AI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实际影响及伦理考量,认为其在提升教学效率、推动教育创新变革、培养学生未来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刘金梅结合数智赋能教育的背景与趋势,剖析了物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构成及相关工具与资源的应用,强调其对物理教育创新变革的推动作用;李丰果围绕创新实验教学展开分享,解读了相关课程设计,并拓展了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场景,认为其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陶进针对 “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师范生‘探究+应试’双轨培养模式” 进行了专题分享,为解决传统物理师范生培养中 “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素养” 的突出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导;王欣瑶以《电磁学》课程为例,分享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中学物理衔接路径探索成果;曹庆宏梳理了物理教育中心的历史转移轨迹,分析了转移的核心驱动因素,并对未来物理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全国物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凝聚了AI赋能物理师范教育的共识,为推动师范类物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入了强劲动力,对我国师范物理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